總 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和《消毒管理辦法》制訂本規(guī)范。其目的在于統一我國醫(yī)院消毒、滅菌的方法和消毒、滅菌的監(jiān)測技術,以提高醫(yī)院消毒、滅菌的質量,減少醫(yī)院感染。
1.1 適用范圍
本規(guī)范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機構,包括醫(yī)院、診所、門診部、衛(wèi)生院、婦幼保健院、產院、結核病防治院、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療養(yǎng)院、康復醫(yī)院、保健站、血站、醫(yī)務室等。
1.2 名詞術語
1.2.1 醫(yī)院消毒(&Sinf6CtdriinhOSpiul):殺滅或清除醫(yī)院環(huán)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過程。
1.2.2 媒介物(vectors):指人們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體、氣體和液體物質,也包括污染的人體體表和表淺體腔
1.2.3 消毒合格(disinfestdri gualified):在醫(yī)院消毒中消毒后媒介物攜帶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減少99.9%或使消毒對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減少90%,則為消毒合格。
1.2.4 疫源地消毒(disidectdri Ofepiderl]lcli:)cui):本規(guī)范中是指對醫(yī)院內存在著或曾經存在著感染性疾病傳染源的場所進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殺滅或清除傳染源排出的病原體。
1.2.5 隨時消毒(concurTent disilllect。):本規(guī)范是指對醫(yī)院存在的疫源地內有傳染源存在時進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時殺滅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癥病人住院期間進行的病室或床邊消毒即為隨時消毒。
1.2.6 終末消毒(temnnal disil7lechonh傳染源離開疫源地后進行的徹底消毒。例如醫(yī)院內的感染癥病人出院、轉院或死亡后對其住過的病室及污染物品進行的消毒。
1.2.7 預防性消毒(onive dislillechon):對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場所進行的消毒。例如醫(yī)院的醫(yī)療器械滅菌,診療用品的消毒,餐具的消毒和一般病人住院期間和出院后進行的消毒等,均為預防性消毒。
1.2.8 消毒劑(sinfeCtw):能殺滅外環(huán)境中感染性的或有害的微生物的化學因子稱為消毒劑。
1.2.9 消毒器(isinfechon instrUmnt):能殺滅外環(huán)境中感染性的或有害的微生物的消毒器械.
1.2.10 滅菌(serilizahon):殺滅或去除外環(huán)境中媒介物攜帶的一切微生物的過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細菌芽胞和真菌抱子。滅菌是個絕對的概念,滅菌后物品必須是完全無菌的。然而事實上要達到這樣的程度是困難的,因此規(guī)定,滅菌過程必須使物品污染微生物的存活概率減少到10-6。換句話說,若對100萬件物品進行滅菌處理,滅菌后最多只允許有一件滅菌物品中仍有活的微生物,即滅菌保證水平為1016。
1.2.11 滅菌劑(sterilant)能殺滅外環(huán)境中一切微生物(包括細菌芽胞)的化學物質稱為滅菌劑。
1.2.12 滅菌器(sterilizer):能殺滅外環(huán)境中一切微生物(含細菌芽胞)的滅菌器材稱為滅菌器。
1.2.13 無菌檢驗(eihty——W):檢驗滅菌后的物品中是否存在活的微生物的一種試驗方法。
1.2.14 消毒作用水平:是指消毒、滅菌方法殺滅微生物的種類和作用的大小??煞譃橄率鏊念悾? (1)滅菌方法:可殺滅外環(huán)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物理、化學方法。屬于此類的有:熱力滅菌。電離輻射滅菌、微波滅菌、等離子體滅菌等物理滅菌方法和甲醛、戊二醛、環(huán)氧乙烷、乙型丙內酯、過氧乙酸、過氧化氫等化學滅菌劑。 (2)高效消毒方法:可以殺滅一切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方法。這類消毒劑應能殺滅一切細菌繁殖體(包括結核桿菌和致病性芽胞菌)、病毒、真菌及其抱子等,對細菌芽苞也有一定的殺滅作用、屬于此類的化學消毒劑和物理消毒法有:紫外線及含氯消毒劑、臭氧、二氧化氯、甲基乙內酰脲類化合物和一些復配的消毒劑等。 (3)中效消毒方法:是可以殺滅和去除細菌芽胞以外的各種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聲波、碘類消毒劑(碘伏、碘酊、洗必泰碘等)、醇類、酚類消毒劑等。 (4)低效消毒方法:只能殺滅細菌繁殖體、親脂病毒的化學消毒劑和通風散氣、沖洗等機械除菌法。低效消毒劑有單鏈季銨鹽類消毒劑(新潔爾滅等)、雙胍類消毒劑如氯己啶中草藥消毒劑和汞、銀、銅等金屬離子消毒劑等。
1.2.15 醫(yī)院用品的危險性分類:按照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將其分為如下三類: 1)高度危險性物品:這類物品是穿過皮膚或粘膜而進人無菌的組織或器官內部的器材,或與破損的組織、皮膚粘膜密切接觸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術器械和用品、穿刺針、輸血器材。輸液器材、注射的藥物和液體、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導尿管、膀胱鏡、腹腔鏡、臟器移植物和活體組織檢查鉗等。 (2)中度危險性物品:這類物品僅和皮膚粘膜相接觸,而不進人無菌的組織內。例如,體溫表、呼吸機管道、胃腸道內窺鏡、氣管鏡、麻醉機管道、壓舌板、喉鏡、口罩、便器、餐具、茶具等。 (3)低度危險性物品:雖有微生物污染,但一般情況下無害。只有當受到一定量致病菌污染時才造成危害的物品。這類物品和器材僅直接或間接地和健康無損的皮膚粘膜相接觸。例如,生活衛(wèi)生用品和病人、醫(yī)護人員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中的物品。例如: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墻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診斷用品(聽診器、聽筒、血壓計等)等。
1.2.16 生物指示物(biOIDmCalindi。ato,BI):接種了一定量特定試驗微生物的載體。這種微生物是國家或國際標準化組織選定的、對特定的滅菌過程有特定抵抗力的試驗菌(毒)株。用于對消毒或滅菌的效果進行檢測。
1.2.17 載體(carier):試驗微生物的支持物。
1.2.18 生物負荷(bioburdenl):在一個產品或一個包裝中,含有活的微生物體數量。 ·2· 1219 殺滅率(killing rate,KR):是表示消毒效果的指標。用消毒過程中殺滅微生物的百分比表示。 殺滅率,(NO-Nn)/No × 100% 式中:NO二消毒前(或對照組)菌數 Nn二消毒后(或消毒組)菌數
1.2.20 滅菌(或消毒)指數(killing index,KI):滅菌或消毒后微生物減少的程度。災菌(或消毒)指數。No/N n o
1.2.21 D值(decimal reduchon vlue):消毒過程中殺滅 90%微生物所需的時間。
1.2.22 ST值(survral tilllB):存活時間。試驗的生物指示物中微生物的存活時間。
1.2.23 KT值(kill time):滅活時間。試驗的生物指示物中微生物全部滅活的時間。
1.2.24 菌落形成單位(cfu):即菌落數。是單個或多個微生物細胞生長而產生的肉眼可見的結果。通常認為,一個菌落代表接種樣品的一個存活微生物。
1.2.25 暴露時間(exposed time):消毒或滅菌物品受到消毒或滅菌因子作用的時間。又稱作用時間、處理時間等。 1.3 醫(yī)院消毒中選擇消毒、滅菌方法的原則
1.3.1 根據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選擇消毒、滅茵方法 (1)凡是高度危險的物品,必須選用滅菌法(滅菌劑或滅菌器)滅菌,務使其滅菌指數達到106。 (2)凡中度危險性物品,一般情況下達到消毒即可,可選用中效消毒法或高效消毒法,要求消毒指數達到103上,即對試驗微生物的殺滅率≥99。90%,對自然污染的微生物殺滅率≥90%。但中度危險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嚴格,例如內窺鏡,體溫表等必須達到高效消毒,需采用高效消毒方法消毒。而另一些則要求低一些,例如便器、衛(wèi)生潔具等用中效消毒方法即可。 (3)凡低度危險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效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潔處理即可,僅在特殊情況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例如,當傳染病病原體污染時,必須針對污染微生物的種類選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1.3.2根據污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選擇消毒、滅菌方法和使用劑量。 1)對受到致病性芽胞菌、真菌抱子和抗力強、危險程度大的病毒污染的物品,選用高效消毒法或滅菌法。 (2)對受到致病性細菌和真菌、親水病毒、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污染的物體,選用中效以上的消毒法。 (3)對受到一般細菌和親脂病毒污染的物品,可選用中效或低效消毒法。 (4)殺滅被有機物保護的微生物時,應加大消毒因子的使用劑量。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別嚴重時,應加大處理劑量和延長消毒時間。
1.3.3 根據消毒物品的性質選擇消毒方法 。選擇消毒方法時要考慮的,一是要保護消毒物品不受損壞,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發(fā)揮作用。 (1)耐高溫、耐濕物品和器材,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或干熱滅菌。 (2)怕熱、忌濕和貴重物品,應選擇甲醛或環(huán)氧乙烷氣體消毒。滅菌。 (3)器械的浸泡滅菌,應選擇對金屬基本無腐蝕性的滅菌劑。 (4)選擇表面消毒方法,應考慮表面性質:光滑表面應選擇紫外線消毒器近距離照射,或液體消毒劑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噴霧消毒法。
1.4 消毒的程序
凡受到感染癥病人排泄物、分泌物、血液、污染的器材和物品,應先消毒,再清洗,使用前再按物品污染后危險性的種類,選擇合理的消毒、滅菌方法進行消毒或滅菌。
1.5 消毒、滅茵工作中的自我保護。
消毒因子大多是對人有害的,因此,在進行消毒時工作人員一定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和采取自我保護的措施,防止消毒事故和消毒操作方法不當對人的傷害。 (I)熱力滅菌:干熱滅菌時防止燃燒;壓力蒸汽滅菌防止爆炸事故及操作人員的灼傷事故。 (2)紫外線、微波消毒:防止對人的直接照射。 (3)氣體化學消毒、滅菌劑:防止有毒消毒氣體的泄漏,經常檢測消毒環(huán)境中氣體的濃度,對環(huán)氧乙烷氣體滅菌技應防止燃燒和爆炸事故。 (4)液體化學消毒、滅菌劑:防止過敏和對皮膚粘膜的傷害。 (5)處理銳利器械應避免對人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