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4-28 點擊: 6527
近日,市第一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接診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右手及右前臂的紅腫包塊5月余來院就診?;颊叱膛?,曾于2019年11月初不慎在殺魚時被鱖魚背上的刺刺傷了右手中指,當時覺得只是很小的創(chuàng)口,沒怎么出血,也就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只是用清水沖洗了一下傷口。數天后,手指刺傷處逐漸出現紅腫疼痛,在社區(qū)治療后一直不見好轉,反而在手背和前臂出現更多紅腫包塊,但因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沒來醫(yī)院診治,只是不規(guī)則的服用多種抗生素。近日,終因紅腫包塊未見消退而來院就診。
市第一醫(yī)院皮膚科連煒煒醫(yī)師接診后,考慮患者病程長,遷延難愈,通過科室對病例討論,結合患者被鱖魚刺傷的病史與逐漸出現的手指、手背和前臂的紅腫結節(jié),首先考慮感染。鑒于患者經多種抗生素治療收效不佳,更是考慮特殊細菌感染。同時也及時聯系檢驗科細菌室同事,確定并與患者充分溝通后,建議患者作皮膚活檢,并作組織涂片和微生物培養(yǎng),以明確感染類型及具體菌種。
皮膚科醫(yī)生活檢后采樣送檢,檢驗科細菌室第一時間安排了組織樣本的處理和檢查。根據臨床初步印象,重點篩查抗酸桿菌,于是細菌室工作人員周麗華趕著下班前把一個標本制作了兩張玻片。第二天一早,王萍和強鑫華醫(yī)生,他們倆在顯微鏡下一個視野接著一個視野上下左右挪移,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歷經兩個多小時的“搜索”中,在各自的片子上總算各自找到了1條抗酸染色陽性的細菌——抗酸桿菌。辛苦的工作最后終于呈現在一張及時呈報的化驗單上“300個視野找到1條抗酸桿菌”。
采樣的第二天中午,細菌室便主動通知患者,前來取報告復診。于是,患者程女士帶著化驗單來皮膚科門診復診,一進門便迫不及待的問道:“楊醫(yī)生,這‘300個視野找到1條抗酸桿菌’什么意思?”
“這如同在諾大的操場上找到了一枚硬幣。”
“那一定很辛苦吧!”
“是的,我們化驗室的兩位醫(yī)生花了兩個多小時,總算找到了1條抗酸染色陽性的細菌,這是導致您感染一直難于治愈的罪魁禍首,找到病菌有助于針對性的治療”。
圖示:左側圖片所示皮膚科醫(yī)師與檢驗科同事溝通和交流,明確檢查重點和方向;中圖及右圖,油鏡(×1000倍)藍色背景下的紅染的細菌以及檢驗科細菌室王萍和強鑫華醫(yī)生一絲不茍的鏡檢。
抗酸桿菌的鏡檢,高倍油鏡下仔細搜尋染色玻片上每一個角落,每一個視野,以期發(fā)現藍色背景下的細小紅色細菌,是個技術活,更是體力活。細菌越多越容易找到,越少越不容易找到。染色鏡檢結果報告要求,需要連續(xù)觀察至少不重合的300個視野未發(fā)現細菌時,才能報告陰性。而要達到上述要求,有時為了找到細菌,甚至觀察整個玻片,甚至多個玻片,是非常耗時和耗體力的技術活,這考驗工作人員極大的耐心,更考驗的是責任心。同時,臨床醫(yī)師的診斷思路也為病因和病原體的篩查更具有指向性。
原始標本抗酸涂片陽性,為臨床醫(yī)生快速診斷病原體和確定治療方案提供了有力的、直接的診斷依據。
市第一醫(yī)院皮膚科通過“一案一討論”,針對疑難復雜患者門診及時組織討論會診,并與醫(yī)院檢驗科醫(yī)師通力協作,及時高效地查到病原菌,接著還會將組織樣本作更進一步細菌培養(yǎng)和菌種鑒定,有助于臨床及時采取針對具體菌種的規(guī)范治療。
市第一醫(yī)院